十年磨一劍,“眾帥”外骨骼機器人的國產化突圍之路
2015年,寧波一間普通的實驗室里,幾位科研人員正圍著一臺初代原型機反復調試。沒有發布會,沒有融資新聞,只有安靜的討論和密集的代碼調試。他們的目標很樸素:做出一臺真正適合中國人使用的智能外骨骼,讓行走困難的人,重新找回“行走的未來”。
那時,國內的外骨骼技術幾乎一片空白。高級產品被海外企業主導,重要部件依賴進口,研發周期長、成本高、適配性差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這支由高校背景的博士、工程師組成的團隊,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——自主研發,從零開始。
2023年,這家從寧波起步的企業,成為國內少數實現外骨骼機器人全鏈條自主研發的科技企業之一,并將總部遷至上海。它的名字,叫上海眾帥機器人有限公司。落戶上海之后,眾帥完成了新一代AI大數據平臺的建設,并獲得多項榮譽獎項。
這十年,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,而是一場關于供應鏈、關鍵技術與商業落地的系統性突圍。
第1戰:打破進口依賴,構建國產化供應鏈
外骨骼不是簡單的“機械腿”,而是集動力、傳感、控制、材料于一體的復雜系統。早期研發中,團隊很快意識到:電機響應精度不夠、傳感器延遲高、控制系統受制于人,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“卡脖子”的瓶頸。
依賴進口,意味著每一次升級都要等待國外供應商排期,成本難以控制,產品迭代節奏也被牽著走。更關鍵的是,國外設備的設計往往基于歐美人群體型,直接套用在中國用戶身上,舒適性和適配性大打折扣。
眾帥的選擇是:自己做。
組建跨學科團隊,覆蓋機械工程、控制科學、動力系統等領域;
從高扭矩密度電機到低延遲姿態傳感器,逐一攻克重點模塊;
經過十年持續投入,實現軟硬件全鏈路國產化,所有關鍵部件均來自自主研發平臺。
如今,眾帥的外骨骼機器人不再受制于外部供應鏈,掌握了產品定義與快速迭代的主動權。這種“從底層做起”的堅持,為后續的技術躍遷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第2戰:從“機械輔助”到“智能協同”
解決了“能不能動”的問題,下一個挑戰是“能不能聰明地動”。傳統外骨骼常被用戶形容為“被機器拖著走”——動作僵硬、反應遲滯、穿戴不適,使用體驗大打折扣。
眾帥認為,外骨骼不應是冰冷的機械,而應像身體的延伸,能夠感知用戶的行走意圖,實時調整助力模式。
為此,團隊做了三件事:
一是提升感知能力:通過多維傳感器融合技術,實時捕捉步態周期、重心轉移、發力時機等關鍵信號;
二是優化控制算法:引入AI模型,實現步態自適應調節,減少不必要的干預,提升行走自然度;
三是強化人機協同:設備能根據用戶狀態動態調整助力強度,做到“你發力,我輔助;你休息,我支撐”。
以K3-Walk系列為例,它不只支持本地智能控制,還能接入云端平臺,實現遠程調試、固件升級與使用數據分析。這意味著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學習用戶習慣,真正做到“越用越懂你”。
第3戰:讓技術走出實驗室,走進真實生活
再先進的技術,如果無法被需要的人用上,終究只是實驗室里的展品。眾帥深知,真正的突破不只在于技術先進,更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。
十年時間里,團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市場的路徑:
以消費級產品切入家庭場景,覆蓋中老年日常行走輔助與居家需求;
同步布局專業領域,為機構與工業場景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;
通過“2025行走的未來”公益行動,向60歲以上行走困難的用戶提供0元試用機會,降低體驗門檻,建立用戶信任。
更重要的是,眾帥構建了“硬件+服務+數據”的服務體系:
用戶可通過APP或小程序查看行走數據,了解訓練進展;
家屬可遠程掌握訓練情況,提升支持質量;
能依據連續數據調整個性化方案;
經銷商獲得遠程診斷與升級支持,提升服務效率。
這種生態化運營,讓產品價值在使用過程中持續釋放,也推動外骨骼從“高級器械”向“普惠科技”轉變。
落腳上海:十年沉淀,只為走得更遠
2023年,上海眾帥機器人有限公司總部正式落戶上海閔行。這一地理遷移,不只是辦公地點的變更,更是技術積累后的戰略升級。依托上海在智能制造、健康與科技創新方面的資源集聚優勢,眾帥加速推進產品迭代與市場拓展。
累計2025年,公司獲得多項機器人相關的榮譽獎項,標志著其在技術研發與產業落地方面的實踐獲得認可。但這并非終點。
團隊的下一個目標,是推動外骨骼技術更廣地服務于社會需求,讓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夠便捷地獲得行走支持。
結語:十年突圍,不是終點,而是起點
從寧波的實驗室到上海的科技高地,眾帥走過的十年,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。沒有捷徑,只有持續投入與反復驗證。
這十年,見證了國產外骨骼機器人從依賴進口到全鏈自主,從機械輔助到智能協同,從技術理想到商業落地的全過程。
這條路依然漫長,但方向清晰:用扎實的技術,讓每一個渴望行走的人,都能穩穩地邁出下一步。
在國產智能裝備的征程上,十年不是終點,而是走向更遠未來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