碼立創:用技術革新點亮信息技術教育之路
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,直接關系到青少年數字素養的培育。碼立創以技術創新為支點,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持續深耕,通過打造適配不同階段的教學解決方案,既實現了自身的穩步發展,也為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與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。教學工具的創新重構了學習體驗。碼立創研發的模塊化編程套件,將復雜的代碼指令轉化為可拼接的實體模塊,低年級學生通過拼搭就能完成簡單程序設計,學習興趣提升 70%。廣州某小學使用該套件后,信息技術課的課堂互動頻率增加 3 倍,學生自主探究時長占比從 20% 提升至 65%。針對高年級學生開發的 AI 實驗箱,內置圖像識別、語音交互等功能模塊,學生可通過調整參數實現 “讓機器識別人臉”“語音控制燈光” 等功能,某重點中學的實踐顯示,使用該設備的學生在信息學競賽中的晉級率提高 40%。課程體系的動態調整緊跟教育需求。為適配新課標要求,碼立創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知識融合,開發出 “數學建模與編程”“物理實驗數據可視化” 等跨學科課程。這些課程在全國 1800 所學校落地,學生的學科融合應用能力測評新聞內容率達 62%,較傳統教學提升 28 個百分點。同時,針對職業教育領域,開發了 “工業互聯網運維”“智能設備檢修” 等實操課程,與 50 所職業院校合作,幫助 8000 余名學生掌握專業技能,就業率提升 15%。教育資源的輻射拓寬了受益邊界。碼立創搭建的在線教育平臺,整合了 4000 余個微課視頻和實操案例,累計訪問量突破 500 萬次,為教師備課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便利。在教育幫扶方面,啟動的 “數字課堂援建計劃”,為西部農村學校捐贈 1200 套信息技術教學設備,培訓當地教師 600 余名。青海某援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率從 10% 提升至 100%,學生的數字化工具使用率較之前增長 8 倍。碼立創的發展軌跡,印證了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推動作用。它用直觀的工具降低學習門檻,用融合的課程提升應用能力,用共享的資源打破地域限制,在自身發展與教育進步的雙向奔赴中,為信息技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著獨特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