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時腳踝“刺啦”一聲,可能是下脛腓聯合損傷
運動時腳踝發出“刺啦”聲,結合運動場景,需高度警惕下脛腓聯合損傷。這種損傷涉及脛骨與腓骨下端穩定結構,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甚至關節炎。以下從損傷機制、典型表現、診斷要點、處理原則四方面說明:
一、為什么會發生下脛腓聯合損傷?
下脛腓聯合是由下脛腓前韌帶、下脛腓后韌帶、骨間膜構成的穩定結構,維持脛骨與腓骨下端對齊,保障踝關節穩定性。
運動中,腳踝受到突然的外翻/外旋撞擊或直接撞擊,可能導致下脛腓韌帶撕裂及骨間膜損傷,常伴隨“刺啦”彈響。
二、下脛腓聯合損傷的典型表現
1. 急性疼痛:位于腳踝前外側或小腿下端,負重或活動時加劇;
2. 腫脹與瘀青:損傷后數小時內出現,可蔓延至小腿下段;
3. “不穩定感”:行走時腳踝“發軟”“晃蕩”,難以控制方向;
4. 體征:醫生查體時,擠壓試驗、外旋試驗、抽屜試驗陽性;
5. 活動受限:無法正常踮腳、跑跳,甚至不能完全負重行走。
三、如何確診?
需結合病史、體征及影像學檢查:
· X線:判斷脛骨與腓骨對齊情況;
· CT:顯示骨結構,評估是否合并骨折;
· MRI:明確韌帶撕裂程度及骨間膜損傷情況。
四、處理原則:早期干預,避免慢性化
1. 急性期(72小時內):
o RICE原則:休息、冰敷減輕腫脹、壓迫固定、抬高促進回流;
o 避免熱敷/按摩:可能加重出血與腫脹。
2. 后續診療:
o 輕度損傷(韌帶部分撕裂):用硬質 ankle支具固定4-6周,限制腳踝外旋與外翻,固定期間進行小腿肌肉等長收縮訓練;
o 重度損傷(韌帶完全撕裂/下脛腓分離):需手術診療,術后支具固定6-8周,逐漸進行康復訓練。
3. 康復與預防:
o 康復期需強化小腿三頭肌、脛前肌力量,提高踝關節穩定性;
o 運動前充分熱身,選擇支撐性好的運動鞋;
o 有過腳踝損傷史者,可佩戴護踝降低復發風險。
關鍵提醒
· 若運動時腳踝出現“刺啦”聲,立即停止活動,避免二次損傷;
· 若伴隨嚴重疼痛、不能負重、腳踝明顯畸形,需緊急就醫;
· 下脛腓聯合損傷若未及時診療,可能導致慢性踝關節不穩定、創傷性關節炎,影響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。
總之,運動時腳踝的“刺啦”聲需警惕下脛腓聯合損傷,早期診斷與規范診療是恢復的關鍵。若癥狀持續不緩解,及時到骨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。
廣州中興運動損傷專科醫院(簡稱中興醫院)是廣東省二級專科醫院,中興醫院在繼承牛氏中醫正骨療法的基礎上,貫徹“整合醫療”理念,構建了傳統中醫正骨、現代骨科診療、運動功能評估與康復有機融合的三大技術體系,能為就診患者提供集預防、評估、診療、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。醫院年均接診量十多萬人次,服務范圍輻射粵港澳乃至全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