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浩組裝的航模突然散架,零件滾落一地,他氣得把遙控器摔在沙發(fā)上。父親走過來,撿起零件說:“我們一起找找哪里出問題。” 兩人趴在地上排查,發(fā)現(xiàn)是螺絲沒擰緊。父親說:“能做出這樣的模型已經(jīng)很不錯了,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出在哪里,下次就知道在這塊注意什么了吧?還可以對此處有進一步的改進” 王浩點點頭,重新組裝時格外認真。當航模終于飛起來時,他興奮地歡呼。允許孩子試錯,在錯誤中引導他們反思,比直接告訴答案更能讓孩子積累經(jīng)驗,也能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就感。重成績輕品德,忽視人格培養(yǎng),教育方向本末倒置。邵陽家庭教育
暴雨傾盆的放學時分,五年級的吳桐在校門口,毫不猶豫地將手中的傘遞給了沒帶雨具的同學,自己則頂著雨跑回了家。母親看到他渾身濕透的模樣,非但沒有責備,反而欣慰地獎勵了他一顆糖,溫柔說道:“善良比衣服干濕重要?!?這樣的價值引導,深深烙印在吳桐心中。此后,每當面臨選擇,他總能堅守本心。在一次班級學生投票中,他主動將票投給了需要鼓勵的轉(zhuǎn)學生。當老師好奇詢問時,他認真回答:“媽媽說過,要多看看誰更需要幫助。” 家庭教育所傳遞的價值觀,就像精細的指南針,指引著孩子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,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,不被外界迷惑。鄭州家庭教育網(wǎng)課生活習慣需養(yǎng)成,規(guī)律作息、勤整理,奠定自律基礎。
孩子在游樂園因為要離開而大吼 “我還要玩” 時,父母別急著強行抱走。先蹲下來,指著手表說 “我們已經(jīng)玩了兩個小時,再玩十分鐘就要走了,你可以選一個想玩的項目”,提前給出預告。等他玩完一個項目仍不愿意走時,說 “我知道你還沒玩夠,不想走很正?!?,先接納他的情緒,再輕輕說 “但我們約定好了,現(xiàn)在該離開了。你可以跟這里說‘再見’,下次我們再來”。如果他繼續(xù)吼叫,就平靜地抱著他離開,等他哭夠了說 “剛才你大喊的時候,媽媽知道你舍不得,但吼叫也不能讓我們多玩一會兒。下次你可以說‘媽媽,我還想再玩一次’,我們可以商量”。這種 “提前約定 + 接納情緒 + 事后引導” 的方式,能幫助孩子學會遵守約定,同時明白吼叫無法改變結(jié)果。
當孩子連續(xù)幾日以 "肚子疼" 為由提出請假時,家長切忌脫口而出 "你就是裝的"。不妨先將手輕輕覆上孩子的額頭,仔細觀察他的神情,用溫柔的語氣詢問:"寶貝看起來很難受,是一直隱隱作痛,還是一陣一陣的疼?" 即便懷疑癥狀源于心理壓力,也要優(yōu)先接納孩子的感受。待醫(yī)院檢查確認身體無恙后,再耐心引導:"醫(yī)生說身體沒什么問題,是不是近期心里有什么事,愿意和爸爸媽媽說說嗎?" 遵循 "先排除生理病因,再關注心理訴求" 的溝通順序,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被信任與重視,而非無端質(zhì)疑。尊重孩子想法,耐心溝通,達成共識再行動。
飯桌上孩子因為不想吃青菜而大吼 “我就不吃”,把筷子扔在桌上時,父母別急著訓斥 “必須吃”。先撿起筷子放在一邊,說 “不想吃青菜讓你很不高興”,用陳述句回應他的情緒。等他氣鼓鼓地瞪著你時,繼續(xù)說 “每個人都有不想吃的東西,媽媽也有不愛吃的胡蘿卜”,先建立共情,再引導他表達 “你可以說‘媽媽,我不想吃青菜’,這樣媽媽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”。接著提出替代方案 “那我們少吃一點,明天換一種做法好不好?” 這種 “理解 + 引導” 的溝通,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,又教會了他正確的表達方法,比強硬命令更能培養(yǎng)餐桌禮儀。耐心傾聽不打斷,接納情緒,不說 “別矯情”。湖南青少年家庭教育
允許孩子獨處,不打擾,也讓其知道隨時可找。邵陽家庭教育
當孩子連續(xù)三天早上賴床,把校服扔在地上說 “不想上學” 時,父母別急著掀開被子催促。坐在床邊輕輕撫摸他的后背,感受那緊繃的肌肉里藏著的抗拒,比追問 “為什么” 更重要。試著說 “你現(xiàn)在一定覺得上學是件很難的事”,用這種共情的表達代替指責,能讓孩子緊繃的神經(jīng)稍微放松。觀察他是否把臉埋進枕頭 —— 這往往是不想被看見的信號,此時保持安靜,等他愿意露出眼睛時再繼續(xù)交流。這種 “先接納情緒,再探尋原因” 的方式,能避免把對話變成對抗。邵陽家庭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