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沒收而對著父母大吼 “我恨你” 時,許多家長的反應是厲聲制止,但這樣往往會讓矛盾升級。不如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,看著孩子漲紅的臉說 “你現在一定很生氣”。這句話不是妥協,而是讓孩子知道情緒被看見。等他的聲音小一些后,再輕輕說 “媽媽知道你想繼續玩,但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。你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媽媽你的想法,而不是大喊大叫”。同時伸出手,如果孩子愿意握住,就順勢拉他到身邊,用肢體接觸傳遞接納,再一起商量下次的玩耍時間。這種 “先接納情緒,再明確邊界” 的方式,能讓孩子逐漸明白,吼叫無法解決問題,平和表達才能被傾聽。餐桌多聊趣事,睡前聽瑣事,陪伴勝說教。襄陽家庭教育正規機構
秋日的長跑賽場上,七年級的王浩在彎道處不慎摔倒,膝蓋擦破的疼痛沒能阻擋他。他咬著牙爬起來,一瘸一拐地沖向終點。當這個快要撞線的身影沖過紅線時,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。這份令人動容的韌勁,源于父親多年如一日的晨跑陪伴。無論酷暑嚴寒,父親總會在黎明時分輕拍他的肩膀:“終點就在前面,咱們跑起來?!?記得有次訓練,年幼的王浩實在跑不動,癱坐在路邊。父親沒有攙扶,而是放慢腳步陪他走完剩余路程,語重心長道:“放棄也要有始有終,半途而廢才是真正的失敗?!?這份銘刻在成長路上的堅持,化作王浩面對學習困境時的信念。每當解不開難題、背不下課文,那個陪他晨跑的身影就會浮現,推著他比別人多堅持一分鐘,再多堅持一分鐘。家庭傳遞的意志力,早已成為孩子披荊斬棘的底氣,在想要退縮時,指引他們再向前一步。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線上課程允許孩子試錯,從錯誤中引導反思,積累經驗。
當孩子因為父母翻看他的日記本而大吼 “別碰我的東西” 時,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越界了。放下日記本,說 “媽媽沒經過你同意就看你的日記,是媽媽不對”,真誠道歉是第一步。等他雙手抱胸仍怒氣沖沖時,繼續說 “你可以生氣,也可以大聲說‘這是我的隱私,不許看’,媽媽以后會注意”。然后提出約定 “如果你的日記本想讓媽媽看,可以主動給我;如果不想,媽媽絕不會再碰,好嗎?” 這種 “承認錯誤 + 允許表達 + 建立規則” 的溝通,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同時也能學會在自己的邊界被侵犯時,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反對,而不是吼叫。
休息日,孩子癱在沙發上刷手機,對一旁的書包視若無睹。這時強行要求他學習,只會激起逆反心理。不妨換種方式:“我們不碰課本,玩個‘吐槽大會’,說說上學讓你煩惱的三件事?” 用游戲化的溝通降低孩子的心理防線。準備三張空白紙,鼓勵孩子通過文字或圖畫表達想法,每完成一張,就和孩子展開探討。當孩子抱怨 “作業太多” 時,不妨回應:“如果作業量能減少一半,學習壓力會不會小一些?” 先共情理解,再循序漸進尋找解決方案。這種 “先接納后引導” 的溝通方式,更易讓孩子打開話匣子。用比較代替鼓勵,常說 “別人家孩子”,打擊孩子自信。
王浩組裝的航模突然散架,零件滾落一地,他氣得把遙控器摔在沙發上。父親走過來,撿起零件說:“我們一起找找哪里出問題?!?兩人趴在地上排查,發現是螺絲沒擰緊。父親說:“能做出這樣的模型已經很不錯了,現在發現問題出在哪里,下次就知道在這塊注意什么了吧?還可以對此處有進一步的改進” 王浩點點頭,重新組裝時格外認真。當航模終于飛起來時,他興奮地歡呼。允許孩子試錯,在錯誤中引導他們反思,比直接告訴答案更能讓孩子積累經驗,也能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就感。不硬碰硬,先接納情緒,再平等溝通解心結。衡陽家庭教育線上課程
多傾聽少說教,用孩子能懂的語言,平等交流更有效。襄陽家庭教育正規機構
暴雨傾盆的放學時分,五年級的吳桐在校門口,毫不猶豫地將手中的傘遞給了沒帶雨具的同學,自己則頂著雨跑回了家。母親看到他渾身濕透的模樣,非但沒有責備,反而欣慰地獎勵了他一顆糖,溫柔說道:“善良比衣服干濕重要?!?這樣的價值引導,深深烙印在吳桐心中。此后,每當面臨選擇,他總能堅守本心。在一次班級學生投票中,他主動將票投給了需要鼓勵的轉學生。當老師好奇詢問時,他認真回答:“媽媽說過,要多看看誰更需要幫助?!?家庭教育所傳遞的價值觀,就像精細的指南針,指引著孩子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,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,不被外界迷惑。襄陽家庭教育正規機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