飯桌上孩子因為不想吃青菜而大吼 “我就不吃”,把筷子扔在桌上時,父母別急著訓斥 “必須吃”。先撿起筷子放在一邊,說 “不想吃青菜讓你很不高興”,用陳述句回應他的情緒。等他氣鼓鼓地瞪著你時,繼續說 “每個人都有不想吃的東西,媽媽也有不愛吃的胡蘿卜”,先建立共情,再引導他表達 “你可以說‘媽媽,我不想吃青菜’,這樣媽媽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”。接著提出替代方案 “那我們少吃一點,明天換一種做法好不好?” 這種 “理解 + 引導” 的溝通,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,又教會了他正確的表達方法,比強硬命令更能培養餐桌禮儀。期望過高施壓重,超出孩子能力,易引發抵觸情緒。宜昌家庭教育案例分析
當孩子連續幾日以 "肚子疼" 為由提出請假時,家長切忌脫口而出 "你就是裝的"。不妨先將手輕輕覆上孩子的額頭,仔細觀察他的神情,用溫柔的語氣詢問:"寶貝看起來很難受,是一直隱隱作痛,還是一陣一陣的疼?" 即便懷疑癥狀源于心理壓力,也要優先接納孩子的感受。待醫院檢查確認身體無恙后,再耐心引導:"醫生說身體沒什么問題,是不是近期心里有什么事,愿意和爸爸媽媽說說嗎?" 遵循 "先排除生理病因,再關注心理訴求" 的溝通順序,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被信任與重視,而非無端質疑。家庭教育網課習慣養成貴堅持,從吃飯穿衣做起,形成穩定行為模式。
當孩子說出「我不想上學」時,家長下意識的焦慮否定往往會阻斷溝通。不妨先以共情打開對話:「聽起來你現在對上學有些抵觸,愿意和媽媽說說具體發生什么事了嗎?」此時應放下評判,專注傾聽 —— 也許是課間矛盾讓孩子心有余悸,或是復雜的課業引發了畏難情緒。避免用「不上學怎么行」這類封閉性回應,轉而采用開放式引導:「我們一起找找辦法,看看怎么能讓明天的校園生活更輕松些?」通過這種「合作解決問題」的溝通模式,孩子會真切感受到父母是并肩作戰的伙伴,而非對立的說教者。
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沒收而對著父母大吼 “我恨你” 時,許多家長的反應是厲聲制止,但這樣往往會讓矛盾升級。不如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,看著孩子漲紅的臉說 “你現在一定很生氣”。這句話不是妥協,而是讓孩子知道情緒被看見。等他的聲音小一些后,再輕輕說 “媽媽知道你想繼續玩,但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。你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媽媽你的想法,而不是大喊大叫”。同時伸出手,如果孩子愿意握住,就順勢拉他到身邊,用肢體接觸傳遞接納,再一起商量下次的玩耍時間。這種 “先接納情緒,再明確邊界” 的方式,能讓孩子逐漸明白,吼叫無法解決問題,平和表達才能被傾聽。及時肯定進步,具體表揚,增強孩子自信心。
當孩子因為弟弟搶了他的繪本而對著父母大吼 “你就知道護著他” 時,別急著說 “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”。先把兩個孩子分開,對哥哥說 “弟弟搶你的書,你覺得媽媽沒幫你,所以很生氣”,準確說出他的想法。等他的哭聲變小后,繼續說 “你可以說‘媽媽,弟弟搶我的書,我不開心’,這樣媽媽就知道該怎么做了”。然后帶著他一起跟弟弟溝通 “這本書是哥哥先拿到的,你可以問‘哥哥,看完能借我嗎?’” 這種 “理解 + 教表達 + 示范解決” 的過程,能讓孩子明白,吼叫不能解決爭搶問題,清晰表達才能獲得幫助,同時也能培養他解決矛盾的能力。家庭氛圍緊張,爭吵不斷,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。孩子教育家庭教育
孩子失敗時包容,共尋改進,視挫折為成長機。宜昌家庭教育案例分析
看到孩子把獎狀折成紙飛機扔著玩,別立刻批評 “不珍惜榮譽”。或許這是他對 “必須成績好” 的反抗,撿起飛機制定:“這架飛機飛得真遠,看來你當時很努力才得到它”,先肯定過去的付出。等他愣住時,繼續說 “現在不想努力也沒關系,我們可以休息一下”,用允許 “不成績好” 的態度緩解他的壓力。當孩子說 “我就是不想再爭取獎狀了”,回應 “沒關系,學習不是為了獎狀,是為了讓自己懂更多東西”,幫他剝離學習與榮譽的捆綁,這種 “解綁式” 溝通能讓學習回歸本身的意義。宜昌家庭教育案例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