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晶映節能實踐」測電先行破困局:重慶某停車場節能改造全紀錄
在重慶某大型地下停車場,一場以數據為導向的節能改造正刷新行業認知。2025年7月,晶映照明團隊以精細化測電數據為基礎,通過科學的節能技術升級,將停車場月均照明耗電量從1360度降至200度,實現85%的節能率。這場蛻變始于對能耗數據的深度挖掘,終于節能技術的精細化落地,用數據證明:節能改造不是簡單的設備替換,而是基于科學測算的系統性優化。
高能耗困境:傳統照明的雙重壓力
改造前,該停車場受高能耗與高維護成本困擾。改造的第一步,是用連續測電打破“憑感覺判斷”的傳統模式。測試90只22瓦傳統常亮燈具,全年無休照明,日均耗電超45度。晶映團隊多時段實測驗證:3天、5天、10天及30天監測數據推算出的月耗均穩定在1360度左右,相當于普通家庭三個月用電量。
測電數據清晰勾勒出能耗痛點:22瓦傳統燈具全天常亮,即便凌晨無人時段仍滿功率運行;部分區域因線路老化出現功率波動,測電顯示無效能耗占比達30%;不同區域人流密度差異明顯,但測電數據顯示所有燈具能耗幾乎無差別。“長亮不息”的模式讓停車場陷入“高能耗-高支出”的惡性循環。
照明體驗上,部分區域燈具“半損壞”未更換,導致亮度不均,亮處浪費、暗處不足。車主反映,偏僻車位昏暗缺安全感,少人通道燈具長亮,且燈光忽明忽暗,體驗極差。
節能技術破局:智能系統的四重關鍵優勢
晶映團隊以“技術重構照明邏輯”為思路,用120只9瓦藍牙物聯網智能感應燈具(平均功率2.3瓦),替換原有22瓦傳統燈具,構建智能照明網絡,關鍵優勢源于四項技術:
動態亮度調節:燈具內置傳感器,無人無車時低亮度待機(1瓦以下),檢測到人車靠近升至全量9瓦,人離開后延遲5-60秒回落,杜絕無效能耗。
自主學習功能:具有深度自學習的燈光控制系統,當初次有人或車輛經過時,燈具設備之間會即時建立通信連接,通過實時捕捉并關聯運動軌跡,實現區域內燈具的智能聯動響應 —— 前方路徑燈具提前點亮,后方區域燈具按軌跡依次延遲熄滅,形成連貫的照明跟隨效果。
高光效技術:依托高光效節能技術,9瓦智能燈具照明效果超傳統18瓦LED燈,改造后平均照度提升30%,亮度更均勻。
低溫環保技術:獨特不發熱環保技術,能降低車庫溫度,同時也有效規避線路老化,延長使用壽命,實現二次節能。
改造成效:經濟與社會價值雙豐收
改造后,停車場月耗降至200度,月耗電降低1160度,年省13920度;智能燈具50000小時壽命長,維護成本降超90%。投入產出比低,長期收益更可觀。
社會效益同樣突出,年節電13920度,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13.9噸;車主反饋燈光舒適、響應及時,停車場滿意度評分提高30%。
此次改造實現從“長亮不息”到“按需點亮”的轉變,證明節能技術可突破地下空間高能耗難題,為城市節能降耗提供示范,助力地下空間邁向節能低碳新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