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踝“崴腳”后總不穩?可能是踝關節韌帶拉傷了
腳踝“崴腳”后反復出現“不穩”感,最常見的原因是踝關節韌帶拉傷或撕裂,導致關節穩定性下降。以下從機制、癥狀、診斷、診療及預防等方面詳細說明。
一、為什么韌帶拉傷會導致腳踝不穩?
踝關節的穩定性依賴于骨結構和韌帶組織的共同作用。其中,外側副韌帶是維持腳踝穩定的“關鍵防線”,負責防止腳踝過度內翻。
當崴腳時,腳踝突然內翻或扭轉,外側副韌帶受到超過其承受能力的拉力,就會發生拉傷或完全撕裂。此時,韌帶的“固定作用”減弱,腳踝在行走、跑步或變向時就會出現**“晃動感”“打軟腿”,甚至反復崴腳。
二、如何判斷是否是韌帶拉傷
?除了“不穩”感,韌帶拉傷的典型表現還包括:
1. 急性期癥狀:崴腳后立即出現腳踝外側腫脹、疼痛、皮膚淤青;
2. 活動受限:腳踝內翻或跖屈時疼痛加劇,無法正常行走;
3. 特征性體征:醫生通過前抽屜試驗、內翻應力試驗可初步判斷;
4. 影像學檢查:MRI能清晰顯示韌帶是否撕裂、撕裂程度,是診斷的“金標準”。
三、韌帶拉傷后該如何處理?
診療的關鍵是恢復韌帶功能、重建踝關節穩定性,具體方案取決于拉傷程度:
1.急性期(傷后72小時內):RICE原則· Rest(休息):立即停止活動,避免腳踝負重;
· Ice(冰敷):每1-2小時敷15-20分鐘,減輕腫脹和疼痛;
· Compression(壓迫):用彈性繃帶從腳趾向上纏繞腳踝,適度加壓,防止腫脹加重;
· Elevation(抬高):將腳踝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,促進靜脈回流,減輕腫脹。
2.亞急性期(傷后3-7天):逐步康復
· 消腫止痛:可外用活血化瘀藥膏;
· 關節活動度訓練:在無痛范圍內做腳踝屈伸、旋轉運動,預防粘連;
· 肌肉力量訓練:重點鍛煉腓骨肌,可做“抗阻外翻”練習。
3.慢性期(傷后4-6周):強化穩定性
· 平衡訓練:從“睜眼單腳站”逐步過渡到“閉眼單腳站”“動態平衡訓練”,提高腳踝本體感覺;
· 功能性訓練:進行步行、慢跑、爬樓梯等低沖擊運動,逐步恢復日常活動;
· 護具輔助:運動時佩戴踝關節護具,提供額外支撐,減少復發風險。
4.手術診療(針對嚴重撕裂)若韌帶完全撕裂,或經6個月保守診療后仍有明顯不穩、反復崴腳,需考慮手術修復或韌帶重建,以恢復踝關節穩定性。
四、如何預防崴腳后不穩?
1. 避免再次損傷:崴腳后徹底康復前,避免劇烈運動,穿高幫鞋或護踝;
2. 加強肌肉鍛煉:日常多做腓骨肌訓練、小腿三頭肌訓練,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;
3. 改善平衡能力:定期做平衡訓練,提高本體感覺;
4. 注意運動姿勢:運動時避免突然變向、踩空,選擇地面平整的場地。
總結
腳踝崴腳后“不穩”多是外側副韌帶拉傷的信號,需及時就醫明確損傷程度。早期規范處理(RICE原則+康復訓練)能有效恢復穩定性,避免發展為慢性不穩定。若忽視診療,可能導致反復崴腳、關節軟骨損傷,甚至引發踝關節骨關節炎。因此,重視崴腳后的康復,是預防長期問題的關鍵!
如果不穩癥狀持續超過2周或加重,建議及時到骨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,以免延誤診療。
廣州中興運動損傷專科醫院(簡稱中興醫院)是廣東省二級專科醫院,中興醫院在繼承牛氏中醫正骨療法的基礎上,貫徹“整合醫療”理念,構建了傳統中醫正骨、現代骨科診療、運動功能評估與康復有機融合的三大技術體系,能為就診患者提供集預防、評估、診療、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。醫院年均接診量十多萬人次,服務范圍輻射粵港澳乃至全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