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敷還是熱敷?網球肘急性期與慢性期家庭處理指南
網球肘急性期與慢性期家庭處理:冰敷與熱敷指南網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是伸肌總腱起點處的慢性損傷性炎癥,分為急性期(急性疼痛發作期)和慢性期(慢性勞損期),兩者的家庭處理中,冷熱療法的選擇和使用時機是關鍵,需根據癥狀和階段精細區分。
一、急性期(對應“急性疼痛”)定義:通常指損傷后48-72小時內,或癥狀突然加重(如提重物、劇烈活動后),表現為急性疼痛、局部腫脹、壓痛明顯、活動時疼痛劇烈(如擰毛巾、握球拍時),伴或不伴輕微紅、腫,屬于炎癥反應活躍期。處理原則:優先冰敷(冷療法),禁用熱敷冰敷作用:收縮局部血管,減少血液循環和滲出,降低組織代謝率,從而減輕炎癥、腫脹和急性疼痛,是急性期控制癥狀的重要手段。
具體方法:
· 工具:冰袋(用毛巾包裹,避免直接接觸皮膚)、冷敷袋或冷凍后的濕毛巾。
· 時間:每次15-20分鐘(時間過長易冰傷皮膚),每天3-4次(間隔至少1-2小時)。
· 操作:將包裹好的冰袋輕敷于疼痛**明顯處(肱骨外上髁,即肘部外側骨性突起處),避免按壓或摩擦。
注意事項:
· 若皮膚有破損、感覺異常(如麻木)或血液循環不良,需謹慎使用冰敷。
· 急性期需配合休息: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(如提重物、擰毛巾、打網球),必要時用彈性繃帶或護肘輕度加壓保護,減少肌腱進一步損傷。
· 若疼痛劇烈,可短期口服如布洛芬,需遵說明書,但不可長期依賴。
二、慢性期(對應“慢性勞損”)定義:急性期過后(通常72小時后),或長期反復發作(如長期重復性動作導致的勞損),表現為長期隱痛、酸痛或活動后加重的疼痛(休息后可緩解),無明顯腫脹,可能伴肌肉僵硬、握力下降或活動受限,炎癥反應已減輕,以肌腱慢性損傷、粘連或肌肉力量不足為主。處理原則:可采用熱敷(熱療法),促進修復熱敷作用:擴張局部血管,增加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,促進代謝產物排出,放松緊張肌肉和肌腱,緩解僵硬感,加速慢性損傷組織的修復。
具體方法:
· 工具:熱水袋(灌入溫水,排盡空氣)、熱毛巾、熱敷貼或紅外線燈(距離皮膚30-50cm,避免直射)。
· 時間:每次15-20分鐘(溫度以“舒適不燙”為宜,避免燙傷),每天2-3次。
· 操作:熱敷于肘部外側,可配合輕柔按摩或拉伸(如伸腕肌拉伸:手臂伸直,掌心向下,另一只手輕拉手指向身體方向,感受前臂外側輕微牽拉感,保持15秒,重復3-5次)。
注意事項:
· 熱敷后避免立即劇烈活動,可進行低強度的肌肉力量練習(如握力球訓練,從輕重量開始,逐漸增加),增強肌腱耐受力。
· 若熱敷后疼痛反而加重(可能提示潛在炎癥未完全消退),需暫停熱敷,觀察是否轉為急性期,必要時改用冰敷。
· 慢性期是科學康復鍛煉:通過漸進式力量訓練(如等長收縮、離心訓練)強化前臂伸肌,改善肌腱彈性,減少復發(需在醫生或康復師指導下進行)。
三、關鍵區分與總體注意事項
1. 如何判斷階段?· 急性期(需冰敷):突然疼痛加重、局部腫脹、壓痛劇烈、活動時“刺痛”,伴熱痛(炎癥表現)。
· 慢性期(需熱敷):長期隱痛、酸痛,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,無明顯腫脹,肌肉僵硬或握力下降(勞損表現)。
2. 冷熱療法通用禁忌:· 時間不超過20分鐘,避免冰傷(冰敷)或燙傷(熱敷);
· 皮膚破損、感覺障礙(如糖尿病患者)、血液循環障礙者慎用;
· 冷熱療法只為輔助手段,不能替代休息(急性期)和康復鍛煉(慢性期)。
3. 何時需就醫?
· 急性期疼痛劇烈、腫脹明顯,休息+冰敷后無緩解;
· 慢性期癥狀持續超過2-3個月,影響日常生活(如無法擰瓶蓋、握筆);
· 出現手臂麻木、無力、感覺異常(可能提示神經受壓)。
總結網球肘家庭處理的關鍵是“急性期冰敷控炎癥,慢性期熱敷促修復”,結合休息與科學鍛煉。通過癥狀判斷階段,精細使用冷熱療法,可有效緩解疼痛、加速恢復,避免病情遷延。
圖源網上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